基督徒慈善网

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迦6:8】

宗教与社会发展国际研讨会:慈善 可否兼带传教

Super User 9月2日8:22

2012年5月11日至12日,“宗教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由爱德基金会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来自美国、英国、澳大 利亚、德国、香港和内地的7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其中海外代表20多人。会议论文主要包括3种类型,一是有关中国宗教与和谐社会关系的理论研究,发言者如 香港圣公会大主教顾问魏克里(Philip Wickeri)先生、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赵文词(Richard Madsen)教授等,二是有关中国基督教、天主教慈善事业的研究论文,三是基督宗教所办的慈善机构如弃婴院、养老院、麻风病院的实践交流,代表来自河 北、辽宁、陕西、湖南等地。

会议的一个共识是,宗教是社会的;对于基督宗教而言,从事慈善公益事业是传福音的一部分。今年2月16日,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共中央统战部等6部委 发布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对此与会代表予以高度评价。最近20年来,宗教界做了大量的慈善公益事业,也成立了许许多多的社 会团体,但大多数都尚未获得政府注册登记。许多发言者都期待在新精神的指导下,各地政府能更好地理解、支持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

会议频频涉及到的一个话题,是有宗教背景的社会团体在从事慈善公益事业时,可否表达,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表达自己的宗教特性;换言之,在进行慈善事业 时,宗教团体能否兼带传教?不同类型的宗教团体的回答不同,学者的意见也很不一致。爱德基金会或许代表了开放型的宗教态度,在所有的救灾、慈善等活动中, 极少表达自己的宗教背景。爱德基金会成立于1985年4月,是由中国基督徒发起,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的民间团体,其资金来源以海外基督教机构的捐赠为 主,主要从事教育、社会福利、医疗卫生、社区发展与环境保护、灾害管理等公益事业,项目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逾千万人受益,贡献卓著,荣获过众 多的政府奖励,也得到了社会和海内外教会的赞赏。但在会场上下,听到的一个质疑是,爱德这样淡化宗教色彩,专注从事慈善公益活动,是否真正符合基督教的旨 意?有些比较乐意表达宗教背景的团体则表示,在汶川救灾中,他们也得到了政府与社会的接纳,应该更积极地对宗教脱敏。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上升到理论层面,引发出更深层的思考。魏克里先生提出,所谓FBO,也就是Faith Based Organization,其来源与美国的基督教福音派有关,这一概念的宗教性过强,已经不能表达爱德基金会的特色,应该有一个更合适的词汇。会议也对教 会在当代社会的角色做了探讨,有人强调教会应努力做好“仆人”,有人则提出教会也不能忘记“先知”的批判性。

开会无数,这个会议给我一个难忘印象是语言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半数以上的外国学者,如前面所提的魏克里、赵文词等,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在我 参加过的众多国际会议中前所未见。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西方人在推动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也接受了中国的语言与文化,由此也受到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影 响,进而也会出现象魏克里这样的中国文化的欣赏者与维护者。

观点专栏

如果您想了解人们对基督徒参与公益慈善、社会服务的反思,您将会非常喜欢这个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