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慈善网

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迦6:8】

对教会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一些思考

Super User 9月2日11:16

教会是社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中并非一座孤岛,也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它同社会其他因素有着内在的关联,有一种互动的 关系。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十七大报告中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提出了促进五大关系和谐的要求:“促进政党关 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报告强调了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教会的复兴、发展离不开圣灵的工作,但教会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兴起一批对上帝有忠心又有见识的管家(参彼前4∶10),顺应时代的呼唤,努力发挥基督徒在经 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实践圣经的教导,建设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会,并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么,在我国现实的处境中, 教会究竟应如何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呢?

一、基督徒持有经济权的圣经依据

人类劳动并享用劳动所得的财富是上帝所赋于人类神圣的使命与权利,这并非发端于人类犯罪之后上帝给人的惩罚,而是在人类堕落之前上帝赐予人类的命令与权 柄,是创造主创造人类的伟大目的之一,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 爬的一切昆虫。”。人类生生不息、繁衍发展,劳动、工作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旧约中,上帝藉摩西向以色列民颁布十诫,其中就有对私人财产坚定的认可,私产也是所有良好经济的一个基础。十诫的第八条“不可偷盗”(出20:15)是 对私有财产的神圣保障。十诫的第十条:“不可贪恋人的房屋......并他一切所有的。”(出20:17),再次清晰教导我们每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经 济权,不能侵吞别人的财物。

耶稣的教导中有许多关于财富的言论。如:“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太6:21) 。“倘若你们在不义的钱财上不忠心,谁还把那真实的钱财托付你们呢?”(路16:11)。“耶稣听见了,就说,你还缺少一件,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 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路18:22)。

耶稣在论及才干与恩赐时(太25:14-30),重点虽是教导基督徒如何善用所得的恩赐来事奉神,然而其中的原则亦可用在钱财的经营上。不管所交托的是五千,两千或一千,都当用心去经营,去为主赚取更多。

道成肉身的耶稣也借着拿起锯子、斧头及刨子,成为木匠,尽人子当尽的工作本分,正因为如此,他赋予劳动以尊严,并留下了“工人得工价”的薪酬制。“中世纪 欧洲的城市一般都以教堂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当时的教堂四周不仅是社会的政治中心,也是主要贸易场所,发挥着经济流通、商品交换的枢纽作用” [2]。基督徒以自己的智慧才能,参加社会各项工作,尽职尽责,得该得的工资报酬,或者循着公道公平的原则、合法的途径,增加收入,拥有财富是名正言顺 的。

二、基督教的天职观

中世纪的经院神学认为只有圣职才是上帝所赋予的神圣使命,将工作看成是亚当犯罪后上帝给人类的惩罚,因为《创世记》记载了“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得吃的”。因此鄙视盈利性的工作、发财致富,他们凭借贬低世俗职业从而抬高自己的地位。

宗教改革运动进行重要教义的改革,同时,肯定了世俗工作,尤其是加尔文主义支持理性的追求经济利益以及世俗的活动,将这些行为赋予了正面的精神以及道德的涵义。加尔文认为经院神学犯了思想上的错误,因为上帝对亚当的咒诅并非工作本身,而是工作所带来的枯燥与挫折。

马丁路德相当高举农人与工匠,相对贬抑商人的地位。他认为:前二者毕竟是靠自己的技艺与劳力生产制造民生物资,而商人则是靠买卖别人所生产的物品赚取利 润。加尔文不同意这样的区分,他认为“所有的职业只要是对大众有利益的,在神面前的地位一律平等;这样的主张毫无疑问地,相当讨好当时的商人和工匠。加尔 文举例说明,一个管理者或教师显然并没有栽种或生产出任何有形的物品,然而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却是相当值得尊敬的”。 [3]

新教商业伦理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上帝的呼召(calling),希腊文的“职业”一词(英译calling)含有“神召、天命、天职”等意思。新教认为任 何一个正当职业都是上帝所赋予的神圣职位,将自己的职业做好,本身就是在荣耀上帝、履行天职。“我是为上帝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了我的老板或为自己工作,所 以我要力争做出成绩,尽可能把工作做得最好” [4]。新教促成了现代职业观,诞生了真正的敬业精神。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进入经济社会的建设,基督徒在参加经济建设活动中需要从信仰的角度确 立适合市场经济的职业观、财富观、商业伦理。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宗教信仰对经济结构、经济基础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市民阶级的企业家,只要守住形式正当的范畴、道德行为没有瑕疵、财富的使用无可非议,那么他就能以充满神的恩宠受到神明显可见的祝福之意识,来从事 其营利的追求。宗教力量又将冷静、有良心、工作能力特强、坚信劳动乃神所喜的人生目的的劳动者交在他的手中。 [5]”他指出资本主义的产生就与宗教信仰、新教伦理有着极大的关系,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特殊的精神风格和文化意义,其所呈现的特征处处和某种宗教上的伦理 态度呼应,共同构成了现代人普遍的生活方式。

既然职业是上帝的召唤,工作就具有神圣感,甚至成为一种宗教行为。基督徒应该积极地介入世俗生活,而且将自己的工作当作上帝安排的任务,将事业看成事奉。 基督徒努力工作,各司其职,把职业干得最好,能够追求更多财富并非为一己之私利,而为荣耀上帝,要一心为上帝创造财富。在“天职”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不仅能 防止人们沉缅于邪恶的生活,而且成为荣耀上帝的最佳途径。这种财富伦理使得基督徒追求财富的目标与手段不再分裂,基督徒不能设法以撒谎和害人的手段强取豪 夺,因为这样就不能荣耀上帝。将俗世当中的工作当作一种信仰来对待,这就是敬业精神的本源。摩托罗拉公司的前总裁时大鲲先生将信仰、人生、工作融为一体, 归纳为五个“F”的同心圆,即信仰(Faith)、家庭(Family)、企业(Firm)、娱乐(Fun)、未来(Future),并说摆正这五个 “F”的次序,才能更好地工作。

基督徒的信仰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整体效益, 提高人与人之间的通力协作、起到粘和剂、润滑剂的作用,可以使人力资本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当基督徒祈祷“上帝赐福于我”的时候,不能以为是在祈求上帝保佑 发财,而是祈求上帝,能让自己奋斗成功,实现理想,赚钱发财只是手段,拥有金钱后如何感恩、服务人群、报效社会才是祈求上帝赐福的的目的与理想。

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基督教界也人才辈出,出现许多社会精英,如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等有影响力的人物。基督徒集中的地区往往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 区。从全球来看,基督徒为主的国家都是些欧美发达国家,中国也是如此,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基督徒比较集中,教会较为复兴也在城市。我想上帝如此恩待基督徒, 一定有他的美意,那就是要藉着基督徒成为上帝祝福的管道,将上帝的恩典分赐给周遭的民众。

三、教会如何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1、以圣经为依据,树立基督徒正确的财富意识

有相当一段时间,教会中有许多基督徒瞧不起富裕的基督徒,潜意识里感觉富裕就是不属灵的。但事实上,基督徒发家致富并非错误,有的人不能进天国也不完全是 富裕惹的祸,不能以为越穷越属灵,这种导致“财富无用论”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基督徒既不能贪恋财富,也不要仇视财富。“上帝赐人资财丰富,使他能以吃用, 能取自己的分,在他劳碌中喜乐,这乃是上帝的恩赐。”(传5∶19)但是,生命比财富更重要,我们不过是财富的管家,财富所有权在上帝。因此,君子爱财, 当取之有道。“赚取一切他们所能赚取的,节省一切他们所能节省的,也应该给予一切他们所能给予的,如此才能添加神的恩宠并累积天上的财富”。 [6]

2、以信仰为纽带,发挥基督徒的积极因素

我省基督教界有不少知名的民营企业家或商人,他们不仅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中的佼佼者,也是教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教会应当以基督的信仰作为纽 带,与他们保持联络,发挥他们的积极因素,让他们不但成为物质上的富翁,也因着信仰成为灵性上的富翁。故此,省基督教两会遵照圣经“使那些已信的人留心作 正经事业”(多3:8)的教导,响应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基督徒商人的信仰素质和道 德水平,强化他们的社会服务意识,07年底在省基督教培训中心成功地举办了基督徒商业伦理培训班。

此次培训班办得及时、办得实在、颇有成效。通过培训,基督徒商人对自己的身份和本份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有了更明确的定位,对自己在新时 期发挥的作用有了更坚定的信心。学员们纷纷表示要饮水思源,自己富裕了不能忘记上帝的恩典,要结合时代,以此次培训为依托,推行圣经企业文化,为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多作贡献,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各地两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教会的非公有制商业界人士中大力弘扬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光彩精神,积极组织和引导他们走光彩 路、行光彩事、做光彩人,并开展“三恩”(知恩、感恩、报恩)活动,要有知恩的情、感恩的心、报恩的行。积极引导他们在做强做大自身企业的同时,自觉投身 到支持教会事工、支持教会人才建设中来,自觉投身到扶危济困、捐资助学、捐助社会中来。

3、以福音为宗旨,消除教会中的不和因素

教会中常常会因一些原因出现不和谐的因素,但教会自身应运用上帝的爱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和谐的因素,减少不和谐的因素。因为,教会和谐、充满上帝的爱,才能使信徒得到丰盛的牧养,使信徒得到平安和喜乐,才能在参与经济建设时将和谐之风吹进家庭、单位和社会。

可以说,教会和谐,才能传扬和平的福音,传递和好的信息,见证上帝的美名,才能带领人与上帝和好,与人和好。耶稣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5)教会和谐了,很自然的就能不断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教会和谐,信徒就会甘心乐意奉献钱财支持教会圣工,并力所能及开展社会服务、社会关怀的工作,帮助有需要的人,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4、以怜悯的心肠,扶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基督徒关心弱势群体,带领他们共同致富,是在遵守圣经的教导,效法基督的典范,彰显上帝的荣耀。同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地走向更加公正。公正的社会是人人受益的社会,所以关心弱势群体也是在关心强者自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有些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短缺,矛盾凸显,导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不均 衡,我国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社会,基于经济分化的社会分化也越来越大,一些人的相对社会地位下降了,引发 了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仍然存在,今天的教会和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弱势群体,“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 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从我国弱势群体的整体 情况看,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 [7]。

教会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关心教内、教外的弱势群体,这也是圣经一贯的教训。“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要留给穷人 和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利23:22)。“你们的富余,现在可以补他们的不足,使他们的富余,将来也可以补你们的不足,这就均平了”。(林后 8:14)。道成肉身的基督来到人间,也是深入到社会性的弱势群体之间,尤其是《路加福音》以人子身份出现的耶稣满怀慈心接触被社会遗弃的边缘人物,如妇 孺、穷人、税吏和罪人、强盗,并解决他们身、心、灵的需要。

关怀弱势群体,要以平等眼光善待他们,倾听他们的声音,激发他们的自助潜能,走向自立、自尊、自强,引导他们学科技、用科技,开创福利事业,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基督徒关心弱势群体、带领他们共同致富,是在遵守圣经的教导,效法基督的典范,彰显上帝的荣耀。同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地走向更加公正。公正的社会是所有人受益的社会。所以,关心弱势群体也就是关心强者自身。

5、以圣爱为动力,支持社会上的公益事业

爱是基督教之精髓,圣经说:“有了爱弟兄的心,还要加上爱众人的心。”(彼后1∶7)? “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 (罗12∶17) 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是基督徒的美德,也合乎圣经的教导,也是发挥基督徒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途径之一。“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同时 也是经济实体,直接参与了经济活动,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一支特殊的力量”。 [8]

“基督教关心社会,是适应社会的宗教,大多数教职人员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积极的态度,赞同爱国爱教,认为信徒应发扬教义的积极因素,鼓励信徒参 加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为社会多做好事。除了个人遵纪守法,恪守宗教道德,在工作中有良好表现外,在为社会服务方面,基督教也是最积极的。……,教会注 意与社会沟通,整体形象优于其他宗教”[1][9]。

各地教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优势,积极发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如成立慈善机构,创办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开办诊所和幼儿园,开展慰问孤寡老人、助 残助学、捐资兴教、扶贫济困、爱心赈灾、修桥补路等各项公益活动。教会要努力培养关怀公益事业的带头人,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不断巩固和扩大公益事业 成果。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教会也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团结、引导广大基督徒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遵纪守法,荣神益人,回馈 社会,回报祖国。最终,通过相适应的实践,达到双赢,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树立基督教会良好的形象。

观点专栏

如果您想了解人们对基督徒参与公益慈善、社会服务的反思,您将会非常喜欢这个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