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慈善网

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迦6:8】

教会的社会服务——走出城堡的一扇门

张远来 9月1日7:57

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s; social work;community service)是通过社会自身的力量,而非单一的行政行为来进行资源的调节和相互关怀的行动,以尽可能满足社会需要。它是构成现代文明最重要的要素之 一。在教会内部,基督教常通过其社会服务来传递基督的爱,并借此表达基督教的福音精神。对中国基督教而言,教会的社会服务还是我们走出教会围墙的一扇门。 本文希望从简析中国教会的社会服务滞后原因入手,谈谈教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资源及愿景等,希望一点管见能吸引教会对其社会服务有所关注,并借以走出自 身的围城。

一、为什么中国教会的社会服务比较滞后

教会,尤其是西方和港澳教会往往是社会服务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其每年的经济预算往往少不了社会服务项目。相比历史和当今世界教会,中国教会从其规模看,相应的社会服务明显滞后。其原因也许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曾经留给教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不多;

过去,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等限制,公民社会尚不健全,而教会甚至不能成为合法的“社会公民”合群地参与社会事务时,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就不多了。

第二、教会自身乏力;

刚刚改革开放的前20年,中国教会基本是老人多、妇女多、文盲多、穷人多。但发展快,底子薄,教会发展尚跟不上硬件建设的需求,故无暇顾及社会服务。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观念的影响,中国教会往往误会了社会服务的本质和意义。

在教会一提到社会服务,常被人误以为就是捐点善款,做做好事,社会福音或者政治任务什么,甚至被认为是拿上帝的财物做世俗的事。这一观念限制了教会社会服务的能动性。

需要说明的是,教会社会服务不单是捐善款。社会服务强调的不是“款”,而是服务!是通过服务来改善社会的生存状况(生存环境,心灵健康),并由此过程去传递人文关怀。

其次,社会服务不是社会福音。相反,社会服务是通过在社会上关注人生存需要来践行基督爱世人的福音精神。

第三、社会服务不是政治任务。相反,社会服务是构建公民社会,净化社会空气的有力途径之一。

第四、真正的社会服务不是拿神家的钱做世俗的事。相反,教会的社会服务如果做得得当,可以让“世俗”事务分别为合神心意的服侍,并能成为产业化事工。

中国的社会服务一般统称为社会工作,其在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处理社会矛盾,调整社会关系,改善社会生活方式,完善社会制度,减少社会发展的障碍因 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会的社会服务是利用教会即有和将有的资源,通过教会自身或与社会合作的形式,来改善社会成员的生存状况,并提供心灵的关顾。

二、教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

教会的社会服务超越服务及社会活动的本身而对教会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社会服务是教会信仰实践的重要步骤;

社会服务理念贯穿在整个圣经伦理中。在旧约,圣经把社会服务视为一种社会及个体人的责任及义务,需要社会和每一个公民的参与。摩西律法对如何善待孤 寡等社会弱势群体、外来寄居者,环境安全,甚至生态环境等都有明确的教导。摩西五经教导以色列人要奉献十分之一,这些财物不仅是祭司阶层的收入,也是国民 教育、社会福利等的支出之一。五经教导以色列人收割庄稼时要留下田边地角的谷物留给孤儿寡妇和野地走兽等。教导以色列人要保障弱势群体能有尊严地生活,亲 属、公民和同胞之间互相敬上义务,以帮助家庭得以延续,生存得以保障,社会安宁得以维护。五经特别把保障社会福利交给社会而非政治,既维护了人之生存尊严 得到保障,公民社会得以健全,也制约了单一权力体过大而造成的泛滥。在新约,圣经把上帝之爱延伸至每一个人,

2、社会服务是教会进入公民社会,并参与社会交流的一扇门;

社会服务是让教会走出围墙,进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借着社会服务,教会可以逐渐以社会成员的身份学会与社会平等交流,从而带出基督教普世价值的理念和伦理,起到光和盐的作用,那恰恰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从这个角度看,教会社会服务的意义精神大过物质。

3、社会服务是教会增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途径;

今天,大多数中国人从知识的层面都知道基督教和教会的存在,但却不认为基督教或教会与他个人的生活或社会发展有什么关系。教会人也逐渐把自己的活动 和社交圈子蜷缩在教会的围墙以内,并且以为缩得越紧就越属灵。久而久之甚至夜郎自大地夸大了教会自身的发展规模和影响力,自己也迷信不已。教会只有走进社 会才真正了解社会,也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社会对教会的认识最终是通过教会的社会行为去认识她的。在偏远的农村,不少人不知道基督教,但知道爱德基金会;在 汶川,鲜有人了解教会,但对教会的赈灾,教会的那个基金总是赞不绝口!在贵州的苗寨,读过圣经的人屈指可数,但对伯格理,对石门坎无不钦佩有加。在印度, 当年天主教鲜为人知,但提到德勒莎修女,据说妇孺皆知,当然,因为德勒莎修女,天主教在印度也有了影响力。这一切都是教会通过社会服务来展示的信仰实践, 而这正是社会认识和认可教会的途径,是教会增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途径。

4、社会服务是教会见证基督,践行大使命的途径;

教会历史上,宣教事业总是跟慈善和社会服务是分不开的。不管是为了宣教做社会服务,还是为了社会服务而宣教,这一点在近代宣教史上难以分离。但真正 的基督徒,社会活动总能彰显出信仰;而即使单纯的宗教活动,也总会有实实在在的仁爱之举。当耶稣呼召门徒到普天下让人作门徒时(太28:19-20),他 其实是呼召他们进入世界,进入社会,见证基督的福音。不单是搞一次宗教活动,而是像耶稣一样:“传福音给贫穷的人;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 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 神悦纳人的禧年”(路4:18-19);医治疾病,关心人的需要,与哀哭的人同哭,与喜乐的人同乐!——是在对人之生存深切的体 验中,在同理心的关怀中,一同经历基督的拯救。从这个角度看,社会服务恰恰是教会见证基督,践行大使命的途径之一。

5、社会服务是教会改善社会形象的途径;

时至今日,社会依旧对基督教有着诸如“洋教”、“怪人、穷人、老人、妇人去的地方”、外国人的宗教等各种误解。这些误解多半源自人们对基督教先入为 主的无知,当然也有教会自身未能以健康的身份步入社会生活有关。我们不能靠行政力量去改变人们的观念,也无法在教会的院子里去影响外面的世界,但外面通过 社会服务,向社会展现一个健全的教会形象,改变人们对基督教的不正确看法。

6、社会服务是教会凝聚资源,推展团契的纽带;

不少教会都有“三年现象”,即信徒在教会洗礼三年后就不见踪影了。原因往往不外乎牧养不力,信徒另寻高就;活跃信徒在教会找不到侍奉位置,缺乏皈依 感,另觅皈依而已。社会服务能给教会更多事工可以开展,给信徒更多发挥才智的机会,可以借此凝聚教会资源,拓展牧养空间,成为建立团契的纽带之一。

7、社会服务是教会与政府和公民社会对话的途径;

社会服务可以帮助教会抛开“宗教包袱”,而以“社会公民”的社团身份与政府和社会有更多对话与交流的机会,并在这种机会中表达教会的声音和教会的身份。在当今教会处境中,社会服务不啻为教会与政府和教会对话交流的途径。

8、社会服务是改良社会风气的途径;

通过社会服务,基督教的伦理精神可以在与社会交往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社会,从而成为纯洁社会风气,传递信仰关怀的途径。社会精神文明的背后是伦理观 念,伦理的背后是信仰。正如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宗教是文化的本质,文化是宗教的表现。相信经过两千年验证的基督教信仰理念,确实可以成为构建精神文明建 设的最重要元素之一,而社会服务正是表达基督教信仰精神的途径之一。

9、社会服务是促进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政府会议和一些社会学者都提出了让社会力量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公民社会的健全有利于分担行政担子,完善社会自身的调节能力。基督 教的社会服务将是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善的信仰伦理体系、管理体系,可持续性的教会发展带来的人力和物理资源,都可以成为社会服务进而促进公民社 会建设的重要资源。

10、社会服务是基督教见证圣经普世价值理念的重要途径;

和上述观点相似,教会的社会服务是基督教与社会对话与相处的重要契机与平台,借着这一机遇与平台,教会可以以非宣教的方式,在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其历久弥新的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伦理。这正是社会和谐建设的最重要的精神元素。

三、教会参与社会服务的资源和途径

和30年前的中国教会发展状况与处境不同,今天,社会和政策都给了教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而教会自身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后,也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服务的人脉资源、物质基础及管理方法。笔者以为,今天,我们至少有以下途径和资源可以参与社会服务:

1、义工团队

教会的优势是可以组织一大批具备不同专长的义工。实际上,三十年中国教会的发展主要是靠义工力量。这一成功的经验不仅可以用于教会发展,同样,也可以将社会服务纳入教会发展规划事工之列,从而让教会义工作为教会服侍的一部分参与社会服务。

2、财物奉献

目前国内不少教会都有了专门的慈善捐。除了金钱的奉献,教会还可以组织信徒捐献实物,比如为某一服务项目的实物捐款。长期回收信徒不需要的衣物等,由教会服务部门或者相关赠送到需要的地方。

3、探访关顾

在北方相当多的教会渐渐形成了信徒自发的探访活动。她们去到一些医院、孤儿院、老人院帮助做一些义工的工作,安慰照顾医院病人。广州教会,包括笔者 自己也曾多次配合街道办等帮助派送生活用品,慰问孤寡老人。在大别山区,教会经常照顾一些无依无靠,或者子女外出打工的老人,照顾她们的饮食起居。笔者也 曾在安徽组织过社会慈善活动,整合了教会和一些基金会的力量,配合当地的两会组织、民政和宗教部门参与赈灾扶贫等活动,得到了教会和社会积极响应。上述工 作在教会往往有自发或短期活动,但我们需要以教会力量把慈善工作做成长效的专业事工。

4、医药卫生

现在国内不少教会组织了医疗小组,或者医护团契,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实力,配合当地的宗教部门和红十字会等机构,去到一些贫困地区进行义诊义 疗,施医赠药等活动,帮助治疗留守农村山区的老人孩童的疾病,得到了积极的社会反响。目前,相当一部分城市教会已经组织过相似的活动,有些地区的教会还建 立了医护团契,并具备了一定的实力。

5、技术培训

借助教会的人脉资源,联系到有志于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士,组织相应的技术培训。例如,可以在农村教会可以开展养殖、种植、品种改良、灌溉、卫生改造、 地方特色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等。有些地区教会开设过小规模的养蜂培训,果树及经济林的繁育改良等。城市教会不妨在“只读圣经书”的团契之外,抛开信仰之见, 开办一些技术培训班,免费向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外来工开放,利用教会的义工优势,发挥其才干,进行外语、技工等相关培训。

6、外来工关顾

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08年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农民工接近2.3亿;2010年《中国民工调查》公布中国现有民工3.12亿。百度百科甚至估计当 前农民工总数超过5亿。就广州教会自己的统计,从2000年迄今,没有广州户籍的信徒洗礼的比例占总洗礼人数高达90%以上。就是说,非本地籍贯信徒占了 广州教会信徒总量的绝对多数。外来群体加快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繁荣,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城市教会的发展都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但同时,由于文化 差异及户籍制度的限制,外来群体始终在被边缘化,也因此造成其都市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对教会的社会服务而言,外来工群体是服务的重点之一。

7、心理咨询

现代社会人的生活压力大,由心理问题多,教牧与辅导也成了教会牧养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特别是城市化过程中,边缘化和边缘化心理时刻困扰着当代中国人 的生活,各种诱惑也无时不在侵蚀我们传统的道德底线,家庭纠纷、情感纠葛、身份认同、生存困境、复杂的关系都认现代人的生活背负了更重的担子。教会信徒也 多半是经历过各种困扰与艰难的人。他们对生活有更深的体会。近几年从港澳到内地教会,不少教会相继开始开设了心理培训课程,以培养教会义工陪谈员等。教会 的社会服务离不开心理咨询。

8、弱势援助

集腋成裘,充分整合及发挥教会资源,以整体的力量的优势,弥补个体的不足。有计划地认领及帮助弱势群体的需要。现在有些教会建立了各类团契,如律师 团契、医护团契、工商团契、学者团契、软件工程师团契等等不一而足。教会利用这些团契优势,在某一专业领域,集中群体力量,团契成员之间不仅可以在团契活 动中相互提升,发挥团队竞争优势,还可以借助团契活动参与社会服务。比如提供法律讲座与援助,提供医疗咨询及医护,经济领域一定的合作提升竞争力,开展培 训等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教会在堂会的常规奉献收支以外,利用人力资源和团契力量参与社会服务。

9、教会教育

教会教育可以弥补社会学校人伦等教育之不足。30年改革开放的教育结果证明,我们重技而不重创新能力,重数而不重信仰伦理的教育,造成了社会创新能 力的薄弱,道德的沦丧及人性的迷失。现在海外教会提出了“堂校一体化”的牧会策略。即,利用教会自身力量开展教育培训。教会教育不是替代社会学校的教育, 而是可以弥补其教育理念及技术的不足。利用教会的培训班、团契活动、主日学等,针对社会教育之不足,开展伦理、道德及其它学科的弥补性教育。犹太人的教育 被公认为这个世界最成功的教育,只有几百万人口的民族,却获得了世界近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项,其教会总体分为三个部分:家庭、会堂(宗教教育,类似教育的 主日学)及学校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孩子的教育仅仅停留在学校。教会教育可以帮助人建立具有普世价值的理念、信仰伦理及品格塑造。以弥补当前中 国教育体制的不足。教会可以通过团契、培训、主日学、冬令营、夏令营、学生活动等多种可行的形式,给社会教育送去春云时雨。教会教育既是社会服务的资源, 也是一种途径。

10、与社会机构合作

社会服务就是社会服务。过去教会社会服务不受社会肯定还有一个理念上的原因,即教会参与社会服务有着太强的传福音的功利思想——以传福音为目的主导 其社会服务。真正的秩序应该是,做好的社会服务自然就流露了基督徒的信仰。而如果本末倒置,不能在社会服务中说服被服务者信耶稣,自己就有挫败感,甚至降 低了服务热情,就会被人视为社会服务的目的不纯正,而招致反感。政府或一些专门的慈善机构会出资购买合格的社会服务,从长效看,教会的社会服务未尝不可以 组织的更加专业,与社会机构有机合作,或者向政府推销教会的社会服务。把教会的社会服务做成一个品牌。

四、教会社会服务的愿景

社会服务是教会一项长期的工程,是教会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大计。针对我们的教会情况,提出以下愿景:

1、规模化

教会的社会服务不应该是蜻蜓点水式的形式主义,而是一场关怀教会信仰使命、教会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原则性事工。教会的社会服务应该发展为一种规模化的 可持续的事工。树立教会社会服务意识,提升教会社会服务理念,把社会服务提升为教会发展大计与责任。详细规划,合理布局,整合教会有生资源:人力及物力资 源,合理分配与发展,以使教会的社会服务成为规模化事工。

2、产业化

社会服务不仅是教会单一的“付出”,社会服务可以发展为一种可持续发展,不断壮大,有持久影响力的产业化事工。社会服务是非盈利的,但同样是可持续 发展的。其资源不仅来自教会的“奉献”,教会社会服务的本身即可通过奉献、募捐、销售服务、商业、与其他机构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为一种产业化的事工。

3、制度化

社会服务作为一间有影响力的教会的常态事工,创新的理念和完善的制度是教会社会服务的根本保证。创新的理念、完善的制度、再加上参与者的信仰情怀及 教会资源的投入,可以让教会的社会服务更具优势。我们需要的是把教会开展社会服务制度化,社会服务的运作也需要制度化。它隶属教会事工,但需要保持相对的 独立。教会需要汲取社会服务机构最先进的理念和制度,制约权力的泛滥,避免闭门造车式的盲目自大,建立健全教会社会服务的管理制度。

4、专业化

教会的社会服务不能仅仅为了多开展一项事工而开展,它是一项关乎教会发展的教会的“社会债务”!要做成教会的一个品牌、一个亮点。需要更加专业的发展思路、管理理念和服务技能。

5、常态化

上述四点愿景都建立在一个基本的教会发展理念上,即教会的社会服务首先要成为教会的一个常态化事工,并且需要更多地重视,并保障该事工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社会给了中国教会从未有过的发展契机。过去我们一度在自己和社会筑造的院墙里孤芳自赏。而今,教会的发展需要走出自己的院墙,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或许就是我们今天走出自己院墙的一扇门!

本文摘自作者博客。原文:教会的社会服务——走出城堡的一扇门

观点专栏

如果您想了解人们对基督徒参与公益慈善、社会服务的反思,您将会非常喜欢这个栏目。